【网络中国节】式过年,这很中国
2017-01-31   光明网     

现代与传统,并不形成对立。山不过来我过去,这正是网络中国节对网络这一工具的根本态度。毕竟,网络对于春节等传统佳节并非是解构式的,而是推进式的。最关键地在于你如何叙事,如何感知,如何把握。

金鸡报晓迎新春,银猴舞棒辞旧岁。大年初一之后,春节按照中国人约定俗成的模式进行中。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走亲访友,这是春节期间最大的保留节目。大家围桌而坐,开怀畅饮,嘘寒问暖,应该是年味最足的时刻。还有些人依着既定路线图,踏上说走就走的旅途;有些人则在春节七天时间,选择以追剧、网游的方式度过,让平时紧张工作的神经放松放松。

以上所述的春节休闲娱乐方式,代表着大多数国人的春节状态。可以客观地说,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来欢度这个国人最为看重的节日,互联网肯定是全方面进行了积极参与,甚至达到了无远弗届的囊括——年货置办要用电子商务,往来出行少不了12306和打车软件,手机地图和门票预订网站则是旅游的必备功课,甚至是做一桌“众口可调”的团圆饭,很多人都乐于尝鲜O2O私厨的“私人订制”,更不要说网络游戏和影视平台在春节七天乐时间中对年轻群体的绝对掌控……一句话概括下来,就是互联网+春节已是“新常态”。

那问题来了。对于网络和传统节日的“你侬我侬”,有些人是抱有保留态度的。其中观点最有支持力的,就是网络的资源配置与共享原则的强势,是否让传统佳节渐渐沦为“配角”。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红包”的有力渗透——网络巨头“众筹”和“重抽”了大家的节日感知,指尖上的春节成了大众的关注,“集五福”“抢红包”硝烟四起,老少参战。此刻,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想起,红包压岁在春节传统中的最初用意是镇恶驱邪、保佑平安。

以上所述,已成现象,但也请别多虑。要厘清的是,网络还远远没到能把传统佳节(尤其是春节)给本末倒置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网络始终是作为工具的存在,它并不能代替人们来感知传统佳节对于国人内心深处的厚重分量。这种分量,是数千年来农耕文化一脉相承。如果仅靠风行几十年的网络,就消解掉年味,显然说不过去。

网络是工具,已是共识,把它用好,更是智慧。而先知先觉者,早已积极地运用它,来搭建起中国传统佳节的互联网表达维度。网络中国节就是其中的代表。光明网在2016年就已开辟页面,突出题意,在老年历从小年到正月十五,“春节的一百张笑脸”“秒拍民生”“晒春联”“年俗年味”等征集活动,暖心相迎。可以看到,在爱心形状的微笑照片里,看到的是天南地北中国人对于春节划出的温馨美好同心圆;而在网民晒出的春联佳句里,很多都被人“领走”,贴在门上。如此“美美与共”式的网络节日新气象、新风貌,确实“很中国”。

现代与传统,并不形成对立。山不过来我过去,这正是网络中国节对网络这一工具的根本态度。毕竟,网络对于春节等传统佳节并非是解构式的,而是推进式的。最关键地在于你如何叙事,如何感知,如何把握。现在,全世界都在寻找能说好中国故事的人,当然,这个“人”并非特定为现实的人,也可以是虚拟的网,其最大前提是“言之有物”。当BBC开始用镜头加网络的形式对准中国春节的时候,我们更没有理由在自己这个“全球最大的盛会”中被别人抢了风头。

 

 

[责任编辑:夏热古丽·穆力达坤]

 

文章评论加载中

用户: 联系方式:
       

 
主管单位: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单位:克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维护电话:0908-4262961 投稿信箱:kzdj71@163.com
新ICP备16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