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春晚:难忘今宵,中华一家
2017-01-29   中国网  中国青年网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戏”始于春晚。

春晚这台大戏,不仅是央视为国内观众精心烹制的年度视听大餐,同时也是全球华人共享的一台精神文化盛餐。

而最近几年,一个有意思的文化现象是,吐槽春晚,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时尚,就跟全民调侃中国足球似的——懂足球或喜欢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装腔作势的品头论足,参与者能得以最便捷地分享“球迷”或“体育迷”这样一种颇具专业意味的软约束身份荣光。

从这个意义上说,吐槽春晚并不意味着近些年春晚节目质量在走下坡路,而是晚会的参与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而更重要的是,春晚观众们的这种参与,不再止于坐在电视机前单向度的观赏那种传统样式,而是通过手机、网络及各种新媒体,发出自己个性化的声音,以各种形式参与互动。

在中国农历除夕夜这样一个特殊时节点上演的春晚大戏,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娱乐观赏功能,更多是凝聚了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心理在内。

对任何一种文化而言,年(节)俗仪式都是凸显文化内涵属性的最好胎记。从文化心理结构上讲,讲究“家和万事兴,花好月团圆”的中国文化则是典型的家文化,即强调一种基于血缘关系的族群认同和宗族姓氏的身份归属,最终实现由家而国、有国才有家的“家——国”同构。而通过营造喜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则无疑可以最大程度地强化年(节)俗的这种仪式感。从根本上说,以喜乐祥和为主基调的春晚,其实都是力图强化中华“一家人”,中国“大团圆”这种东方特色文化心理结构。

从这一意义上讲,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春晚,有一个共同点,即以中国的家文化为心理依托,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本诉求——这就像每年春晚的保留曲目《难忘今宵》所唱的那样,“共祝愿祖国好”,“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我们看到,从文化认同的意义上说,春晚强调的正是普天之下、中华一家的文化认同。就此而言,恐怕连那些吐槽春晚的人也不得不承认,春晚已然成为全球华人必不可少的“年夜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新“风俗”。

正如现在的年夜饭一样,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形式本身,春晚这种新风俗,其实也同样如此:节目内容精彩与否,或许并不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得维系这样一种新风俗形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褒扬或吐槽春晚,事实上都是在参与建构中华文化的现代新风俗,只不过是姿态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责任编辑:夏热古丽·穆力达坤]

 

文章评论加载中

用户: 联系方式:
       

 
主管单位: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单位:克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维护电话:0908-4262961 投稿信箱:kzdj71@163.com
新ICP备16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