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香港特区候任行政长官梁振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香港回归15周年、香港未来的发展、任内施政举措等方面畅所欲言。他表示,在未来5年任期内将履行选举承诺,行之正道、稳中求变,和700万香港市民一起携手建设更繁荣、公义和进步的社会。
行之正道,稳中求变
记者:您觉得是什么力量让您在前不久的特区行政长官选举中胜出?您政纲中哪一条打动了香港民众?
梁振英:不敢说是打动了香港民众的心,香港现在是选举委员会制度,由1200位委员投票选出行政长官候选人,再由中央任命。但是我深知,当行政长官必须得到香港民众的支持和认同,所以我在选举和候任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落区”,用内地话说就是“走基层”,接触大量的香港市民,不仅是为了宣讲我的政纲,主要还是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意见建议,汲取民间智慧。
香港社会过去15年取得了很大进步,也累积了不少问题,香港市民求变的呼声普遍比较高。所以,我在政纲中提出了八个字:行之正道,稳中求变。我这个“变”,不是剧变,不是突变,而是稳中求变。我知道内地有一个说法叫“稳中求进”,两者概念差不多,不过我的重点还是放在“变”上。
记者:我们知道,您在政纲里用大篇幅来阐述改善民生,请问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落实这一点?
梁振英:今天的香港已是一个国际大都会,相当繁华。但是我记得,我小学毕业的时候,班里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没有机会上中学,现在跟我同年的许多人大半生从事体力劳动,收入不高,所以现在房屋、养老、医疗等等都是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
所以,民生问题在香港是比较突出的。香港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香港人均GDP(本地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排名20位,200个经济体中我们排20,不错了。但是,如果细看GDP的分布和工资的分配,我们就会发现香港社会贫富差距比较大。因此,2011年的时候,我们就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促成更加合理的分配,这个方案通过立法已于去年5月1日开始实施了。对香港来说,经济发展是一头,二次分配是一头,二者要兼顾,不能失衡。
“人心回归”是一个长期过程
记者:7月1日,您将就任特区行政长官,当天也是香港回归15周年,您怎么看待回归以及回归15年来香港的发展?
梁振英:回归有两重含义,一是法理上的回归,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于1984年签署联合声明,13年过渡期后,也就是1997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特别行政区,通过基本法落实“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是法理的回归。15年过去了,香港的发展验证了“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
另一方面,香港毕竟由外国政府管制了100多年,在人心的回归方面,我们还要做大量的工作,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包括香港民众的国民教育,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
今天大家来香港很方便,我们到内地去更方便。但这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事情,2003年之前我们还没有“个人游”,来香港的内地朋友还要“团进团出”。我刚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时候,23岁,到深圳去义务搞城市规划,那时候每天过关去深圳的,大概40人左右,现在一天20万,所以我们看香港跟内地、香港跟国家的关系,不能完全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去理解,香港游离祖国100多年,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到,但不能操之过急;事情要解决,但要一步一步地解决。
两地合作共赢空间巨大
记者:背靠祖国、面向国际是香港的一个发展优势,应该如何用好这个优势?
梁振英:国家“十二五”规划有一句话,叫“支持香港巩固与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国家支持香港一方面是巩固,巩固什么?就是巩固金融、贸易、航运的国际中心地位,不能丧失。一方面是提升,怎样才算提升呢?我觉得这两个字需要深思,如果我们的码头货物吞吐量增加一倍,这只是扩大了业务量,但不算提升。
香港和伦敦都是国际航运中心,但是伦敦没有港口,伦敦仅有一条河,那伦敦怎么成了国际航运中心呢?伦敦做的不是岸上的操作,它是在办公室里做船舶的买卖、租赁、登记、融资、贷款、保险,做的是船舶管理服务,做的是所有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法律服务。你看,香港和伦敦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人家做的比我们做的技术含量高得多,同时人家做的这个经济产值、人员收入也比我们多得多,要是香港能够发展成为伦敦那样的国际航运中心,那就是我们“提升”了。
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的航运大国、船舶大国,很需要有一个像伦敦那样的国际航运中心。香港在这方面很有条件,在全国600多个城市里面,我相信香港是最有条件的,我们可以给国家做好服务,同时香港也会从中受益。
多给年轻人创造成长机会
记者:您在政纲中提到要给基层人士提供成长空间,在您看来香港人向上流动的空间不够的原因是什么?
梁振英:我们50年代在香港出生的一代,离开学校的时候碰上香港经济发展的旺盛期,那个年头,你要是好好干,年底老板加你薪水,不加20%、30%你要跳槽的。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二是人员外流比较多,三是外聘人才成本高、用人本土化,这就给本地人才尤其是年轻人的成长创造了便利。
所以未来5年,我们要适度提高香港的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对经济发展应该有所作为,特区政府将会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把官(政府)、产(产业)、学(学校)、研(研究)结合起来,科学论证,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打造好香港的体外经济,为在外面工作的香港人创造发展条件。所以4月份我到北京接受中央政府的任命,3天行程很紧张,但我还是坚决地挤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到特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会见了100多位在北京工作的香港人的代表,给他们打气,也听他们的心声。8月份我会派一个代表到上海,跟在上海工作的香港人见面。特区政府可以给他们做好服务,使得他们在内地可以有更好的发展。要是我们能够再多一些中层、高层的人士选择“出去”工作,就会出现类似30年前我说的人员外流、用人本地化的效应,这就给基层民众创造了上升的空间。
[责任编辑:刘红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