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一颗心  同是一条根
2016-12-30   《克孜勒苏日报》  鲍柳霖   

寒冷的冬季,朔风凛冽、草木凋零,阿图什市松他克乡园艺场村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

吐尼沙汗·毛拉家来了很多客人,邻居刘玉凤、王海祥夫妇正坐在吐尼沙汗·毛拉家的矮炕上一起喝着热茶、吃着馕,聊着各家大棚的情况。

55岁的吐尼沙汗·毛拉出生在阿图什市红旗农场,这里是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民族聚居的地方,从小和汉族孩子一起长大,让吐尼沙汗·毛拉学会一口流利的汉语。8岁时,吐尼沙汗·毛拉随父母来到松他克乡园艺场村。“那时的园艺场贫瘠荒凉,我的父母和一同搬来的汉族、柯尔克孜族朋友们一起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结下深厚友谊的同时,也使园艺场村慢慢改变了样貌。”吐尼沙汗·毛拉说。

吐尼沙汗·毛拉是个热心肠。1995年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村妇联主任,哪里有事哪里就有她的身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各族村民的赞赏。

园艺场村是多民族聚居村,居住着184户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村民。这些年,吐尼沙汗·毛拉作为村干部,从自身做起,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困难时互相帮助,喜悦时彼此分享,成了将园艺场各族村民团结在一起的“粘合剂”。

1987年,刘玉凤从老家甘肃来到园艺场村,跟吐尼沙汗·毛拉做起了邻居。这个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时不时帮助自己的维吾尔族妇女给刘玉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初到园艺场村,不熟悉本地种植条件的刘玉凤还用自家传统的种植方式种地,经济效益不好。见此情况,吐尼沙汗·毛拉拉着刘玉凤一块研究种大棚蔬菜,搜集各类大棚种植技术的书籍、观看农业频道并用本子记录下相关知识。吐尼沙汗·毛拉和刘玉凤成了园艺场村第一批种植大棚蔬菜的人。

通过努力学习新型种殖技术,吐尼沙汗·毛拉和刘玉凤的无公害大棚蔬菜渐渐取得了经济效益。如今刘玉凤家共有20亩地,12个蔬菜大棚、2座温室,她自豪地说:“现在阿图什市场售卖的韭菜百分之九十都是来自我家的大棚。”刘玉凤成了远近闻名的“韭菜大王”。但只要说起自己的种菜经,刘玉凤句句不离吐尼沙汗·毛拉,“若不是吐尼沙汗大姐主动帮助我,劝我跟她一起种大棚,还时不时的帮我家的地浇水,多亏了她们一家人帮衬着。”

二十多年的邻居,刘玉凤早把吐尼沙汗·毛拉当成了自己的亲姐姐。今年“三·八”妇女节,吐尼沙汗·毛拉还和刘玉凤一起将两人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编成了小品。“我俩编的小品还上过自治区的新闻呢。”吐尼沙汗·毛拉说。

冬至已过,吐尼沙汗·毛拉家的棚顶还没有固定好,一连好几天,王海祥夫妇主动来帮吐尼沙汗·毛拉干活。“我们是十多年的邻居了,彼此帮助本就是常事。”王海祥说。

王海祥夫妇1997年从湖北来到园艺场村,结识了吐尼沙汗·毛拉一家。在吐尼沙汗·毛拉的带动下,王海祥夫妇很快就加入了种植大棚蔬菜的队伍。

2008年,王海祥的妻子彭多伢生病住院,他不得不放下地里的活到医院照料。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出院后,想着辛苦一年种的蔬菜肯定都已经枯死了。到地里一看,大棚里的蔬菜依旧鲜嫩。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吐尼沙汗·毛拉和她的丈夫赛买提·吐尔地一直在帮他们照看。不仅如此,赛买提·吐尔地还经常帮着王海祥夫妇将蔬菜拉到市里去卖,卖出的钱一分不少地交给王海祥。将心比心,吐尼沙汗·毛拉和丈夫赛买提·吐尔地的热心肠换来了王海祥夫妇的真心相待。赛买提·吐尔地生病时,王海祥和儿子帮他家的大棚浇水、除草,只要吐尼沙汗·毛拉家一有事,王海祥夫妇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吐尼沙汗·毛拉的身边。

吐尼沙汗·毛拉先后获得了阿图什市“优秀计生干部”“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今年9月,吐尼沙汗·毛拉被村民们选举成为园艺场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新的岗位和更大的责任,让吐尼沙汗·毛拉将各族村民之间的感情看得更重了。吐尼沙汗·毛拉说:“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我们原本就同是一颗心、同是一条根。刚认识的时候,大家的语言不一样,心里想的不一样。彼此了解,真心相待,现在,不管哪个民族,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才会越过越好。”

下午,夕阳的余晖照着大棚,刘玉凤和王海祥夫妇正和吐尼沙汗·毛拉夫妇一起用铁丝固定棚顶,她们一边进行着手中的活,一边谈论着一年的收成。

 

 

[责任编辑:夏热古丽·穆力达坤]

 

文章评论加载中

用户: 联系方式:
       

 
主管单位:中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委员会组织部
主办单位:克州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
维护电话:0908-4262961 投稿信箱:kzdj71@163.com
新ICP备16000232号